马嘉祺谐音梗背后:娱乐圈的生存密码与危机

明星24 2025-05-10 15:36:31 阅读:3

马嘉祺的谐音梗:娱乐圈的生存密码

最近追《这是我的西游》时,马嘉祺在节目里把 “不离不弃” 说成 “布离布弃” 的片段让我笑出了声。这个谐音梗乍一看是临场反应,仔细琢磨却发现背后藏着娱乐圈的生存密码。作为五年娱记,我见过太多艺人把谐音梗当救命稻草,可像马嘉祺这样玩出层次感的,倒真不多见。

谐音梗的度:巧妙与尴尬的差别

马嘉祺在节目里用谐音梗帮唐国强记名字的操作,让我想起去年某顶流男星在直播时把 “粉丝” 说成 “粉刺” 的尴尬场面。同样是玩梗,前者巧妙化解前辈认人难题,后者却沦为全网群嘲的笑柄。这中间的差别,全在一个 “度” 字。

综艺节目的谐音梗:平衡的艺术

现在的综艺节目,谐音梗就像火锅里的辣椒 —— 不放没味道,放多了烧心。《王牌对王牌》里沈腾用 “腾格尔” 谐音 “疼哥” 制造笑料,是建立在多年喜剧功底上的即兴发挥;而某些流量明星硬拗的 “柠檬精”、”雨女无瓜”,不过是把网络热词当挡箭牌。马嘉祺这次在《这是我的西游》里的表现,恰恰踩中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:既用 “鸭轩”、”丸子真圆” 这类谐音帮助唐国强记忆,又没让梗本身喧宾夺主。

谐音梗的危机:KPI化的幽默

但这背后也藏着危机。前几天刷到李雪琴用谐音梗解读社会经济的文章,突然意识到现在的艺人就像被逼着用谐音梗写命题作文。公司策划会上,”这个梗能上热搜吗?”” 谐音能关联品牌吗?”成了比创意本身更重要的考量。马嘉祺在《快本》用名字玩” 马奇克(magic)”梗时,何尝不是在完成公司布置的” 人设任务 “?

谐音梗的未来:真实与深度

作为娱记,我见证过谐音梗的黄金时代。大张伟和薛之谦在《天天向上》互怼的 “谦谦 = 欠钱”,是建立在多年友情基础上的即兴创作;周星驰用 “星爷” 称呼自嘲,是对草根逆袭的幽默解构。这些梗之所以经典,是因为背后站着真实的人。

反观现在的谐音梗,就像流水线生产的网红奶茶。马嘉祺的 “布离布弃” 和诺米的 “six girl”,看似不同,实则都是用语言游戏掩盖内容的贫瘠。这种 “快餐式幽默” 或许能换来短期流量,但终将被观众遗忘。

写完这篇文章时,突然想起马嘉祺在《这是我的西游》里说的那句话:“圆周率没有开头,人们也只会记得开头。” 这句话用来形容娱乐圈的谐音梗再贴切不过。当所有艺人都在争夺 “第一个吃螃蟹” 的位置,那个真正能让观众记住的 “开头”,或许正在被遗忘。